稅收公平網路(Tax Justice Network)媒體負責人馬克・布・曼蘇爾(Mark Bou Mansour)表示,根據經合組織的規定,15%的最低有效稅率僅適用於年營收不低於7.5億歐元的公司。
他說:「尼赫魯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是真納(Muhammad Ali Jinnah)無法當上印度總理的原因。有意思的是,達賴喇嘛本人則從西藏——中國的一個自治區——逃往印度的達蘭薩拉尋求庇護。
有些人認為他的行為被誤解了,這是一個文化溝通不暢的問題。位於新德里的亂倫和兒童性虐待女性倖存者組織RAHI基金會也發表了聲明:「我們從來沒有認為這是出於性動機。事後,達賴喇嘛辦公室對此表示抱歉。影片顯示他親吻一個小男孩並說「吸我的舌頭」。達賴喇嘛也對歐洲移民問題發表了批評意見,稱歐洲大陸應該教育和培訓移民,讓他們回國。
」西藏流亡政府前國會議員洛桑益西(Lobsang Yeshi)告訴《德國之聲》。延伸閱讀 抗議北京侵犯人權,布達佩斯市長改復旦分校街名為「達賴喇嘛道」 達旺:籠罩在戰爭陰影下的中印邊界戰略重鎮 聯合國專家:中國將100萬名藏童送往寄宿學校「強迫同化」,侵蝕少數民族身分認同有違國際人權準則 《西藏,焚燒的雪域》:十世班禪意外圓寂,成為達賴重塑西藏最高精神領袖權威的機會 《經濟殺手的告白(2)》:達賴喇嘛告訴我們一段很不尋常的話——別成為佛教徒 ©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: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,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,不得擅自使用。準備工作之繁瑣,也讓相振為感嘆,「在台灣我們都習慣了新聞自由,但在國外(這種情況)真的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這幅街頭塗鴉,出自於烏克蘭藝術家團體LBWS之手,是他們對於台灣伸出援助之手的真誠回應跟感謝。以國際軍事外交記者為定位的相振為,受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邀請,以「國際專題記者的修行之路」為題,與聽眾分享投入新聞圈以來的心路歷程。像是「不能對威脅無感」。」 「其實一開始,我太太非常抗拒我去烏克蘭」,相振為說,自己從二月初就提出這個構想,但太太始終反對,「直到六月她才放行。
像是遭受攻擊的三合院平房。但是今天既然走到現場了,不是只要『看場面』,而是透過場面告訴大家『這邊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』」。
相振為解釋,克里米亞在2014年被俄羅斯併吞後,烏克蘭人對於近年發生的小規模衝突、交戰已經漸趨無感,「當大家說俄羅斯真的要打的時候,當地有很多人都不相信」。滿目瘡痍的現場,布滿了許多碎片——看似是建築的殘骸。二來,居住當地的台人少,「即使有,他也分身乏術,不一定有時間幫你」。經過這次採訪,相振為也學習到了很多新聞採訪之外的東西。
相振為以烏克蘭詩人謝甫琴科(Taras Shevchenko)的銅像為例。2020年,相振為以〈史上最大・漂日行動〉榮獲卓越新聞獎國際新聞獎,而相參與採訪的三立電視新聞節目《消失的國界》,於2022年拿下卓越新聞獎新聞節目獎。但相振為請大家仔細觀察,「這邊有一個鉚釘的痕跡,這其實都是飛彈落地炸開後,經過燃燒形成的樣貌」。照片中的銅像,不只石柱被俄軍破壞,就連頭頂都被開了一槍,「有人說,要滅一個種族、就要先消滅他的文化根基。
一來,台灣在烏克蘭並沒有設立代表處,沒有台灣政府的官方後援。但他沒有想到的是:俄羅斯總統普亭是個獨裁政權的領導人——要不要出兵,全就在普亭的一念之間。
拆解戰爭背後意涵、以烏克蘭為台灣借鏡 除了拆解現場經歷過的事情,從戰地的狀況更能看出背後想要傳達的意涵。相振為細細剖析屋子上的「每一個洞」:小的彈孔代表步槍彈、大的彈孔是機槍彈,如果上面有點燒焦,那是迫擊砲的攻擊痕跡。
即使申請通過了,採訪過程依舊限制重重,甚至在安全上更是一大顧慮,想購買保險也處處受限——挺進烏克蘭的過程,可謂相當艱辛。「即使今天不是拿刀槍上戰場,『拿筆』也能為國家做點事」,比如創造國際空間、從事新聞傳播等等。最大的關鍵,就是我把撤退路線寫出來了。相振為汲取這些經驗為養分,持續以「國際軍事記者」的方向經營。雖然他到場的時候,這場攻擊已經結束,「但是房子正在用它的樣貌,告訴你當時發生的事情」。「不要沉溺在Taiwan NO.1的概念之中」,他強調,我們反而應該花更多時間,儘量把國內的聲音、想法傳遞出去,不只讓外國人認識台灣,甚至進而支持我們,「讓台灣跟世界交朋友」。
以「活著出來」為前提的事前準備 相振為透露,為了這次的採訪,前後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向烏克蘭軍方申請,「尤其它們審核非常嚴格,甚至每頁護照都要『彩色掃描』給他們」,以便確認「有無俄羅斯的入境記錄」,他強調「尤其是去過克里米亞的話,要通過就會有點困難」。相振為強調,記者需不需要挺進戰事現場、經歷槍林彈雨、冒著生命危險,「這些都可以再討論。
這是相振為從事記者以來,內心最為衝擊的一刻。相振為觀察,從烏克蘭的這些台灣意象就能看出,「他們開始想要了解台灣,而且想要對台灣在戰爭期間的支持,表達一些心意」。
」 Photo Credit: 卓越新聞電子報 / 宋思彤攝 在烏克蘭戰地拍回的照片中,相振為從「彈孔」之中分析攻擊的武器,以及當時可能的交戰情境 雖然令人揪心,但相振為也從採訪過程中,依舊發揮了過人的觀察力。戰區的不可控因素極多,萬一遭遇戰事發生,該如何安全離開戰地,需要經過縝密的規劃。
從民視編輯台的工讀生做起,轉任記者後,經常支援黨政、社會、生活新聞。文:宋思彤 從事國際新聞記者十多年,第一次要真正步入戰地。」 還有牆面上一隻雙手擁抱台灣的小貓——拎北愛台灣。第二,俄軍戰車如果開進去,雪一融化、戰車就會陷在裡面」。
」 Photo Credit: 卓越新聞電子報 / 宋思彤攝 現場有許多聽眾參與,台灣烏克蘭陣線創始成員張珮歆也在現場提問 相振為解釋「撤退路線」的重要性。獨裁政權發起的侵略行動,從戰區城市觀察 這場「俄烏戰爭」會開打,相振為完全沒有料想到。
他以此為借鏡,反觀中國對台灣的軍事恫嚇,從戰機穿越中線、甚至飛彈穿越台灣領空,「當我們開始對它無感的時候,其實就是在溫水煮青蛙。」 交戰期間,全民軍事動員也很重要。
俄烏戰爭爆發後,相振為與節目團隊挺進了戰火最前線——首都基輔、南部大城敖德薩,帶回許多珍貴畫面與故事點滴。即便度過重重關卡通過申請,來到了烏克蘭,還必須到當地的文化中心報到,才能取得當地的採訪簽證。
這就是俄羅斯要告訴你的事情。實際到了烏克蘭,許多畫面令相振為印象深刻。相振為感嘆,當地居民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,「他們感覺每天都在玩『俄羅斯輪盤』——人人有機會、個個沒把握,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輪到你被攻擊玉姐喜歡對發票,個助會跟她一起合作完成這件事,或替玉姐去郵局領社會局撥下來的補助,否則她無法維生。
中間無人協助的時間長達12小時,她因此只能維持相同坐姿,聽著收音機播送廣播節目(註),靜靜等待朝陽升起。蟑螂爬到身上、電器走火發生危險,她都沒有力氣處理,甚至難以向外界呼救。
這張椅子是玉姐生活的全部。宣判當天,玉姐因個人助理臨時請假、找不到其他人協助,不僅無法出席法庭聆聽判決,也沒辦法遠端視訊,只能在記者會以錄音表達心境。
白天有人力進駐時,是玉姐少數能躺睡的機會,然而人力還得協助她進食等其他需求,因此每天頂多只能躺2小時。夜間缺乏人力支持,是玉姐現在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。